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 新时期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新时期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4-09-17 点击次数:1425

 

 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呈现出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使项目管理生产力理论成果转化为项目生产力的实践经验,今后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应立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从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的根本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建筑工业化程度、操作工人业务素质等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尤其是管理粗放,资源消耗大、安全生产事故等顽症,长期困扰着建筑业的发展,施工生产中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从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型的道路依然漫长。要改变建筑业这种低效率、高消耗、粗放式发展的状况,就必须下大力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建筑业的科技理念、人文理念、绿色理念,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不断破解在向现代建筑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难题,不断巩固和提高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于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长期以来,纯粹的建筑施工企业一直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弱势环节,完成的产值大、花费的成本高,收获的利润少。建筑业企业要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战略,整合内部资源,突破单一的工程承包经营形态,进行业务调整和链上下游产业链条延伸,不断开拓业务经营新领域,重点向建筑配套产品、房地产、基础设施及其他关联产业方向发展,形成以建筑施工为主体的归核化多元经营格局,创造新型的资源配置模式、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改善利润结构,从低附加值区域不断向高利润区域转移,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于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不断提升工程承包商的综合服务能力。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限制,在基本建设产业链上形成了多行业相互割裂的状态,造成设计、施工、采购供应三权鼎立、相互割裂,很不协调,其结果是增加管理成本、工期拖延、投资超额,合同纠纷增多。随着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工程总承包市场发育将逐渐成熟。今后项目业主都希望承包商能够为其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这就要求承包商能够承担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分析、工程设计、物资采购、施工组织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总承包管理。因此,必须通过企业资质转换,改造和重组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以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打造建筑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品牌优势。当前首先要下气力解决施工图位移和设计优化转向承包商的政策措施,真正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管理的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体系。
    
第四,项目管理创新要立足于国际高端市场管理,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开拓国际工程承包的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工程发包市场正在朝着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国际高端市场的挑战,项目业主,特别是世行项目愈来愈倾向于由一家大型承包商或承包商联合体来承担设计、采购和施工的全部责任。带资承包、项目融资将成为承接工程承包业务的关键因素。承包商的角色和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承包商不仅要成为服务的提供者,而且要成为项目的投资者和资本的运营者。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大投资、大业主、大项目”中发展和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新趋向,消除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等走向国际市场的薄弱环节,增强在高端市场的拓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外工程承包的附加价值,带动国内技术、机电设备、建筑材料和服务的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加速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于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项目生产力水平。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是提高项目生产力水平的两个最基本的着力点。从企业角度来说,一是要把技术创新战略作为企业的领先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确保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投入;三是重视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项目角度来说,一是积极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二是要以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网络化系统,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深化升级;三是要加强工法的开发与创新,研发具有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工法;四是要大力发展整体装配式结构技术,加大建筑部品部件产业化生产比重;五是要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的力度,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新建筑材料;六要坚持实施节能减排和绿色施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活动。对于管理创新而言,当前就是要着力提高项目生产力水平。项目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低成本、高品质”,过去我们讲“优化组合、动态管理”主要着眼于管理手段和条件。近日提出“低成本、高品质”就是要借鉴国际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以集约化管理增强效率,以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以扁平化管理提高水平,以专业化管理(软件的使用),优化工程项目供应链网络体系,最终实现人、财、物资源共享的“高品质管理、低成本竞争”的建设目标。这里应该指出的是,面对我国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代表当今世界技术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工程建设项目,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土木工程,都创造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品质。但是,仔细地分析,有多少高品质的工程项目都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高成本、高品质”这一违背项目生产力基本特征的现象,如何转变为“低成本、高品质”,这才是本次论坛最发人深省、最赋有价值的重大研讨课题。
    
第六,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在立足于国内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和推进EPC、BOT、CM三大族及其延伸模式。从国际上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看,BOT、BT、PPP、PFI等已经逐步成为较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项目融资方式。现有的实践证明,采用BOT、BT、PPP、PFI等工程建设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创新项目融资模式、项目管理模式和政府监管模式,而且通过强势政府与有实力的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能够实现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研究和推广EPC、BOT、CM三大族及其延伸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建筑企业整体实力、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第二次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七,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坚持项目经理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项目经理职业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项目经理职业化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未来建筑市场的竞争就是职业化水平的较量,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是项目管理模式能够创新发展先决条件。从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人才基本层面上看,复合型、开拓型、外向型的项目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能力的不足已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从业务培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成长激励机制、市场配置机制等方面完善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体系,以执业资格为基本条件,不断进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和现代复杂项目管理能力,大力提高项目经理的职业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懂政策、守法律、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并熟悉设计、采购和掌握国际工程承包有关法规及FIDIC合同条件应用的复合型职业化、国际化项目经理队伍。为实现中国建筑业和工程项目管理跨越式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